• 蜜桃污污污网站,蜜桃视频在线看,蜜桃臀91成人无码精品,91蜜桃视频APP在线观看

    競逐世界:以中國式現代化打造一流灣區

    • 時間:2024-01-08
    • 來源:南方日報
    • 分享
    • A- A+

    1922年,紐約啟動了第一次城市規劃的調研工作,這是世界上首次對一個大都市區進行全麵規劃,對於紐約灣區和全球大都市區的發展路徑影響深遠。

    在隨後的100年間,全球化風起雲湧,海岸線上一個個全球城市崛起,灣區逐漸成為一個耳熟能詳的經濟地理名詞。目前,大家公認的世界四大灣區作為全球的航運中心、科技中心和金融中心,引領著全球價值鏈、產業鏈和創新鏈的發展路徑。其中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最年輕的灣區躋身其中,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成果。

    2023年4月,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強調,“要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、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、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”,賦予大灣區新的使命任務。

    全新的定位為大灣區建設指明了發展路徑,注入了強大動力。大灣區唯有不負使命,踔厲奮發,接續奮鬥,朝著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砥礪前行。

    產業:從製造到智造

    製造業規模領跑四大灣區

    世界級的灣區,都是全球頂級的城市群。從經濟規模來看,2021年大灣區GDP為19581億美元,在四大灣區中高於紐約灣區(19020億美元)和舊金山灣區(12712億美元),僅次於東京灣區(20940億美元),排名第二。2022年大灣區GDP總量超過13萬億元人民幣,以不到全國1%的國土麵積、5%的人口總量,創造出全國11%的經濟總量。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,已經超越巴西和韓國,與意大利、加拿大處於同一梯隊,發展之快,世界矚目。

    從發展水平來看,2022年大灣區人均GDP為22517美元,遠超世界銀行設立的高收入國家13205美元的標準,已經逼近中等發達國家的門檻。10年間人均GDP增長了53.3%,在四大灣區中增速僅次於舊金山灣區,排名第二,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。

    從人口規模來看,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的常住人口8662萬人,在四大灣區中排名第一。南方城市智庫統計發現,最近10年間,除紐約灣區外,其他三大灣區均出現了人口的持續增長。人口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基礎,人口流入現象背後,是四大灣區作為全球經濟引擎的重要性在不斷提升。粵港澳大灣區10年間人口增幅超過三成,增速在四大灣區遙遙領先,印證了這裏是四大灣區中發展最快、成長性最好的灣區。

    按照經濟發展規律,灣區通常要經曆“貿易灣區—工業灣區—服務灣區—創新灣區”四個階段。四大灣區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,形成了不同的產業特色。東京灣區是產業灣區,紐約灣區是金融灣區,舊金山灣區是科技灣區。而粵港澳大灣區因為麵積最大、人口最多,發展階段不同,製造業、科技、金融等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。這種“產業+科技+金融”的經濟結構,更符合大灣區的資源稟賦,當經濟承壓時,也讓大灣區的產業更加有抗壓能力和韌性。

    粵港澳大灣區最早以“世界工廠”聞名,製造業是大灣區的家底。

    2022年,大灣區的工業增加值達5570億美元,同年東京灣區的工業增加值約為3800億美元。大灣區的製造業規模在四大灣區遙遙領先。大灣區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,工業增加值超過了韓國和英國,可排在全球第八。

    南方城市智庫研究發現,近10年來,隨著全球產業鏈、供應鏈的重組,四大灣區都出現了製造業向本土回流的趨勢。

    2012年,紐約灣區、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的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分別為89.35%、82.70%和82.27%,到2021年,已經分別降至78.60%、70%和81.40%,有兩個灣區出現了超過10%的降幅。

    伴隨著製造業比重的提升,粵港澳大灣區也有類似的軌跡:高峰期,大灣區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曾達到66.3%,2022年已經下降至64%。

    曾經,東京灣區以全球知名的高端製造業走廊聞名。如今,粵港澳大灣區的珠江兩岸,一條高端製造業的走廊已經初見雛形。

    目前廣東已形成8個超萬億元級、3個五千億至萬億元級、7個一千億至五千億元級、2個百億元級的“8372”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格局。其中大多數分布在大灣區。

    建設世界級大灣區,需要世界級的頭部蜜桃视频在线看。2022年,大灣區擁有24家世界500強公司,與紐約灣區持平。同期東京灣區為38家,舊金山灣區為9家。這些世界級的頭部蜜桃视频在线看帶動了整個產業集群的發展。

    2023年前三季度,全省先進製造業占全省規上工業比重為55.1%,高技術製造業占規上工業比重為28.7%,約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。其中主要是來自大灣區的貢獻。這10年間,大灣區新增加的工業產能中,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不斷提升,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,正在實現從製造業大區到製造業強區的跨越。

    科技:從碳基到矽基

    “中國矽穀”加速崛起

   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加快重塑全球經濟版圖,新產業、新業態層出不窮。大國競爭的主戰場之一是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。大灣區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、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,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,打造世界級創新平台和戰略高地,是國家賦予的特殊使命。

    2023年,一本書《芯片戰爭》火遍全世界。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、經濟學家克裏斯·米勒在書中提出:世界正麵臨從鐵到矽的切換。二戰中,國家實力主要體現為鋼鐵的產能,而現在,國家的實力主要體現為矽基的芯片的產能。

    計算機的發明,互聯網的繁榮和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的崛起,讓人類加速從碳基科技向矽基科技跨越。四大灣區作為全球科技創新的樞紐,更是站在了矽基革命的前沿。

    舊金山灣區有世界聞名的“矽穀”,紐約灣區有“矽巷”,東京灣區有號稱“日本矽穀”的築波大學,而世界越來越多的人來中國,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拜訪大灣區的“中國矽穀”。

    大灣區的產業“含矽量”很高,從半導體和芯片製造,到手機、高端顯示產業,還有最新的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產業,大灣區都有布局。其中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是大灣區最具競爭優勢的產業之一。圍繞通信設備、消費電子、集成電路、新型顯示等領域,形成了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產業鏈。這些新興產業,給了大灣區迎接第四次技術革命的底氣。

    這種底氣,首先來自對研發的投入。從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》實施的2019年開始,大灣區每年的研發投入強度就超過了創新型國家2.8%的門檻,且連年提高。2022年,大灣區的研發投入總費用達到了4478億元,研發投入強度為3.4%,超過了德國(3.14%)和日本(3.26%),達到了美國(3.45%)的研發投入強度。

    在內部,深圳研發投入強度為5.81%,超過了世界最高的以色列(5.44%);東莞為4.10%,接近韓國的強度(4.81%);惠州3.44%、廣州3.43%,也屬於高水平的研發投入強度。

    這種底氣,也來自高端科創要素資源的集聚。全球知名創新區大都呈現“廊帶”分布特征,科創走廊已成為多個城市跨區域合作的一種重要模式。大灣區全長180公裏的科創走廊,帶動了總麵積1.1萬平方公裏的經濟帶,與舊金山灣區40公裏長的101公路創新走廊、波士頓92公裏長的128公路科創走廊、東京灣區110公裏長的東京—橫濱—築波創新走廊並駕齊驅,成為世界知名的科創走廊。

    在珠江東岸地區,依托中新廣州知識城、廣州科學城、深圳光明科學城、西麗湖國際科教城、東莞鬆山湖科學城、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等重點創新平台,廣深港科創走廊成為大灣區產業創新的主軸。在珠江西岸地區,依托南沙粵港澳全麵合作示範區、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、珠海西部生態新區、佛山粵港澳合作高端服務示範區、中山翠亨新區、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、肇慶新區等重點創新平台建設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,引領帶動粵西地區創新發展。

    這種底氣,來自國際顯示度的提升。從技術創新到基礎創新,從科技產業中心到科學發現中心,大灣區對外的輻射能力顯著增強。國外的諾獎得主、風險投資商、各種代表團每年來參加學術會議和產業論壇的人數不斷攀升,大灣區成為全球科學版圖上的一塊熱土。

    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是一次全球城市的洗牌。紐約灣區、東京灣區因為抓住第二次技術革命的機遇而崛起,舊金山灣區因第三次技術革命而起飛。當第四次技術革命向矽基技術轉變時,大灣區完全有底氣和其他三大灣區站在同一個平台上競爭,成長為世界級的科創中心。

    融合:從聯通到協同

    破界釋放改革勢能

    世界四大灣區都是跨行政邊界的區域經濟體。國內外的實踐證明,灣區要獲得成功,就必須打破行政區劃格局的藩籬,實現基礎設施一體化、要素流動自由化、產業分工協同化、營商環境包容化。

    在紐約灣區,紐約區域規劃協會在近百年內進行了四次規劃,使得這個跨州的大都市區成為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。在舊金山灣區,灣區政府協會、大都會交通委員會等機構形成的網絡化治理模式,為區域融合發展奠定了基礎。而東京灣區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主要依靠人工規劃締造的灣區,成為規劃引領灣區發展的典範。

    “一個國家、兩種製度、三個關稅區、三種貨幣、四個核心城市”之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,開世界未有之先例,隻能自己闖。實現大灣區深度的融合發展,打通三地要素資源自由流動的製度性壁壘,不僅是大灣區實現向國際一流灣區跨越的必然選擇,也是牽引全麵深化改革開放的關鍵。

    2023年,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明確了“1310”具體部署,力爭實現十大突破。其中將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,在牽引全麵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作為十大突破之首,當成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
    打破壁壘,首先需要基礎設施的硬聯通。2023年11月28日,深中通道主線全線貫通。這條24公裏長的通道2024年通車後,深圳與中山的車程將從現在的2小時縮減為約20分鍾。

    而另一條重要通道,港珠澳大橋2023年迎來正式開通5周年。5年來,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往來粵港澳三地的人員總數達3600萬人次,車輛750萬輛次,經大橋口岸進出口總值達7187.5億元。

    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橋,都是伶仃洋上的超級工程。這兩條通道與虎門大橋、南沙大橋、廣深高速、廣珠東線、廣珠西線等通道一起,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串珠成鏈,對構建大灣區一小時經濟圈新格局,進一步推動珠江兩岸人流、91蜜桃视频APP在线观看、資金流、信息流的互聯互通都具有重大意義。

    “硬聯通”的成績有目共睹,同時,規則機製的“軟聯通”也在持續深化。

    今年4月,粵港澳三地在深圳共同公布110項“灣區標準”,其中,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類14項,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係類16項,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類80項。從絲苗米、涼茶,到樓宇、冷鏈,如今都有了統一的“灣區標準”。

    重大平台“促聯通”建設加速。2023年,在“一點兩地”戰略定位下,國家部署橫琴、前海、南沙、河套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四大合作平台。四個平台各有側重,橫琴著眼服務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,前海著眼支持香港現代服務業發展,南沙突出“粵港澳全麵合作”和“麵向世界”兩個關鍵,河套則突出協同香港推進國際科技創新。

    整體來看,四個平台從民生、產業、科技、金融、貿易、規則銜接與重大製度創新等粵港澳三地協同發展、融合發展中的各項難點、堵點和短板進行探索和實踐。如果能通過標準和規則對接實現一體化發展,變製度之異為製度之利,將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最大後發優勢。

    未來:從跟隨到超越

    2026年GDP總量有望登頂

   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四大灣區中的後來者,與其他灣區相比,仍有一些需要正視的差距和不足。

    2021年大灣區人均GDP22858美元,同期紐約灣區為92210美元,舊金山灣區為161940美元,東京灣區為46824美元。差距仍比較明顯。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,幾個世界級灣區都保持著增長的勢頭。大灣區在競爭中仍然任重道遠。

    世界500強代表著現在,而獨角獸代表著未來的競爭力。2022年,大灣區擁有獨角獸63家,創造了新高。而同期舊金山灣區有181家,紐約灣區有162家。大灣區仍有增長的空間。

    在QS全球大學榜單前100強中,大灣區有5所高校入選,而紐約灣區有12所入選,舊金山灣區有4所入選且排名比較靠前。

    但如果用發展的眼光來看,隨著世界經濟重心的持續東移,亞太市場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不斷上升。在新發展格局之下,大灣區緊鄰東盟、同時又連接著內地廣闊大市場的區位優勢更加突出,人才優勢、政策優勢疊加城市化、新型工業化、數字化的三重動力,大灣區仍有強大的發展動能和巨大的發展空間。

    據測算,如果保持現在的增速,到2026年,大灣區的GDP將超越東京灣區,成為全球經濟總量最大的灣區。

    風起大灣區,潮湧正當時。2023年歲末,省委召開十三屆四次全會指出,要圍繞做實粵港澳大灣區“一點兩地”的全新定位,更好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支撐帶動作用,全麵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動力。在自己的沙場上,大灣區仍需一馬當先,一往無前。

    網站地圖